时至今日,基于容器、微服务、云原生等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和应用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,尤其Kubernetes与容器生态正在强势发展,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功能上线,Kubernetes使得微服务与容器等技术更能满足企业生产和应用现代化等需求。对于数字化企业来说,应用就是生产力。应用和IT现代化,决定了企业创新的速度。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将IT架构和应用现代化列入其数字转型计划中。
据2020年云原生计算基金会“云原生调查”报告指出,92%的受访者目前已在生产环境中部署容器,这一数字比2016年3月首次调查的23%增长了300%。随着容器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,红帽看到了对企业Kubernetes平台的需求,该平台不仅能够支持所有开放式混合云基础架构,还支持在此基础上运行的多种工作负载和应用。
容器为应用创建了隔离边界,使得多个程序在单一操作平台上可以独立运行。对于使用者来说,不需要为每个应用都创建虚拟化,相应的也可以有效利用硬件资源,这种针对容器执行和规模的管理在容器编排引擎上同样适用。常见的编排工具包括Kubernetes(谷歌开源工具)、Docker Swarm、Apache Mesos、Rancher等,它们能够处理复杂任务,例如查找最优运行位置、处理失败任务、分享储存卷或创建负载均衡与容器间通讯的覆盖网络。
通常,企业内部对数据在本地和云端之间的迁移要求是无缝即时的,而容器要做的就是基于底层提供一个抽象层让应用“随意交互”。Kubernetes使用了计算集群部署并管理容器,通过均衡工作负载来维护性能。在集群中运行时,Kubernetes的自复制性可以从横向或纵向扩展容器数量,以满足多应用迁移的需求。
随着企业开始对其自身应用的容器进行现代化改造,绝大部分的工作负载目前由两个领先的操作系统——红帽企业Linux和 Microsoft Windows支持。然而,同时具备Windows和Linux平台的异构环境通常会造成应用孤岛,导致企业难以顺利实现业务的转型和扩展。借助红帽OpenShift,基于Windows和Linux的容器化应用如今可通过单个控制平面进行同时管理,从而简化IT流程。
在亚洲,Kubernetes的采用率在2018年短短7个月内上升了58%,这表明企业越来越愿意使用容器编排工具。我们预计这种趋势还将持续,因为此类工具有助于简化容器化应用程序的管理,而随着企业使用容器和混合云/多云逐渐成为一种常态,容器化应用程序的数量预计将呈指数级增长。
通过将Windows Machine Config Operator作为核心,红帽OpenShift可以编排红帽企业Linux和Windows流程,使其作为控制中心在应用中运行,并支持.NET Core应用、.NET Framework应用和其他Windows应用。这样一来,企业可以在开放式混合云所支持的任何地方,包括裸机服务器、Microsoft Azure、AWS、Google Cloud、IBM Cloud以及将来的VMware vSphere,运行红帽OpenShift上的Windows容器。
红帽OpenShift提供了高度模块化特性,用户可以有多种选项进行定制,而且不会丢失任何功能。当然,企业也不用在Docker或Kubernetes之间做二选一,Red Hat OpenShift ContainerPlatform 3.4允许使用者跨云分配上述两个编排工具的资源,组件集成、上线测试等流程均交给服务商,让用户实现了自动化。另一个开源编排系统Cloudify,甚至能够让应用自动化在不同云平台上部署,支持容器应用在非容器化环境同时运行,只需通过一个控制器。
对于同时运行Windows和Linux混合工作负载的企业,红帽OpenShift作为通用Kubernetes平台可为其提供优势功能——无论企业的云原生工作负载是运行在微软Windows或红帽企业Linux上,都可同时通过单个统一的解决方案来管理容器。
未来,前沿技术、社区生态、企业支持将成为容器发展的三大基础,上云容器化已经成为趋势,也是企业加速数字化进程的一个捷径。
文章转载:https://cloud.51cto.com/art/202105/663727.htm
(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删)